中国植物志
因网站整合,本页即将迁移至:www.iplant.cn/info/Eriocaulon spp.?t=z
意见建议 请 email: iplant@ibcas.ac.cn
FOC | FLPH | DCP | iPlant | admin    响应时间:0.17秒
存疑种(谷精草属)
Eriocaulon spp.
中国植物志>> 第13(3)卷 >> 谷精草科 Eriocaulaceae >> 谷精草属 Eriocaulon

存疑种

1. 流星谷精草(海南植物志)平头谷精草(拉汉英种子植物名称)

Eriocaulon truncatum Buch: Ham. ex Mart. in Wall. Pl. As. Rar. 3: 29. 1832; Benth., Fl. Hongk. 382. 1861; Maxim. Diagn. 7: 14 1892; Hook. f. Fl. Brit. Ind. 6: 578. 1894; Ruhl. in Engl. Pflanzenr. (Eriocaul.) 4(30) : 107. 1903; C. H. Wright in Journ. Linn. Soc. Bot. 36: 201. 1903; Fyson in Journ. Ind. Bot. 2(5. 6 et 7) : 199. 1921; 广州植物志 662. 1956; 海南植物志 4: 85. 1977.

Martius 在发表本种植物时记载着:“雄花萼3裂,有龙骨状突起;雌花萼片3枚,侧片有龙骨状突起。”而以后的所有学者在描述中均未提及龙骨状突起,也未指出原始记 载是否错误。多数学者记载雌花萼为2枚。解剖了 Bentham 和 C. H. Wright 引证的 E. truncatum 标本(C. H. Wright 551 藏于哈佛大学[A]标本室),证实了他们的记载是如实的,即雌花萼片2枚,雌雄花萼决无龙骨状突起。依照原始记载,该号标本是不能定为 E. truncatum 的。只能定名为 E. merrillii Ruhl. ex Perkins (1904)。这样,本种究竟为何物就成了问题。如果原始描述确实错了,那么 E. merrillii 当为 E. truncatum 的晚出同名。《广州植物志》与《海南植物志》所称的本种雌花萼均为2枚,不符合原始描述,在未得到 E. truncatum 的模式标本证实以前均应定为 E. merrillii。

2. 小谷精草(拉汉种子植物名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Eriocaulon luzulaefolium Mart. in Wall. Pl. As. Rar. 3: 28. 1832; Hook. f. Fl. Brit. Ind. 6: 582. 1894; Ruhl. in Engl. Pflanzenr. (Eriocaul. ) 4(30): 88. 1903; C. H. Wright in Journ. Linn. Soc. Bot. 36: 200. 1903; Moldenke in Fifth Summ. 2: 505. 1971.

本种植物的原始描述简单,综合 Martius 与 Ruhland 的记载,它的特点是:“总(花)托有疏柔毛;侧萼有龙骨状突起;花萼顶部有疏毛;雄花花冠3裂几相等,无毛、无腺体;雌花花瓣无腺体,顶有极少白毛。” C. H. Wright 又指出此种在中国的分布为浙江、台湾和广东。可是 Satake 在 Nakai Nov. Fl. Jap. (Eriocaul.) (1940)、张庆恩在《台湾植物志》(1978)中均未将此种作为台湾种。依据上述特点本种可能即为南投谷精草 E. nantoense Hayata (1921),但描述不确切。在资料尚不充分时暂不作归并。《广州植物志》上的 E. luzulaefolium 所依据的标本(黄志37710)与 E. nantoense Hayata的模式标本一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 E. luzulifolium 所依据的标本(广东30152)因花萼无龙骨状突起,花冠明显有腺体等特点应为老谷精草 E. senile。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查看
logo_frps
版权所有  ©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植物项目组
京ICP备13006946号-2         我有话要说